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十二部

發(fā)布日期:2025-02-28

字體大小:

  觀音菩薩身邊的龍女是位神童,她八歲時聽文殊菩薩說《法華經》,頓時覺悟,發(fā)菩提心,文殊菩薩預言她可迅速成佛。智積菩薩、舍利弗等“老前輩”聽說后,都覺得難以置信。面對質疑,龍女并不多言,只是前往靈鷲山,向佛陀敬獻寶珠。沒想到,這一功德愿力頃刻便使她具足菩薩行,成等正覺。

龍女當然不是普通的小姑娘,而是龍王的女兒,屬于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的“龍眾”。這里的“部”是“部類”的意思,“八部”也就是八種。以此類推,比“天龍八部”多四部的“三藏十二部”也就不難理解了。

十二部是什么?

“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十二種分類,也叫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經。分別稱為: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生、本事、未曾有、記別、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它們和語文中所分的“體裁”與“題材”十分相似,是對經典的文字形式或內容的區(qū)分。

微信圖片_20250228104639.jpg

這十二部是在經典結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不同教派中,次序、名稱也略有差異。

長行

長行也叫契經,是以不限句子長度的散文式語言敘述佛法,佛經大多屬于這種文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雜阿含經》

復頌

又稱為復頌或應頌,是偈頌形式的經文,每句有固定字數,因位于長行之后,對前文內容進行復述總結,故稱重頌。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fā)大清凈愿。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孤起

又稱為諷頌,與重頌同屬于偈頌式經文,但它獨立于長行,是單獨發(fā)起的偈頌,故名“孤起”。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法句經·無常品》

因緣

述說宣法聞法的背景、主題、對象、目的等內容,常見于經文中的序品。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

本生

佛過去世的慈悲事跡,石窟壁畫中常見的“本生故事”便是由此而來。

其王三子。共游林間。見有一虎適乳二子。饑餓逼切。欲還食之。其王小子。語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極理。羸瘦垂死。加復初乳。我觀其志。欲自啖子。二兄答言。如汝所云。弟復問兄。此虎今者。當復何食。二兄報曰。若得新殺熱血肉者。乃可其意。又復問曰。今頗有人。能辦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為難事。時王小子。內自思惟。我于久遠生死之中。捐身無數。唐舍軀命。或為貪欲。或為嗔恚。或為愚癡。未曾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設計已定。復共前行。前行未遠。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緣。比爾隨后。作是語已。疾從本徑。至于虎所。投身虎前。餓虎口噤。不能得食。爾時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開。即啖身肉。二兄待之經久不還。尋跡推覓。憶其先心。必能至彼。喂于餓虎。追到岸邊。見摩訶薩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涂漫。自撲墮地。氣絕而死。

——《賢愚經·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本事

與本生類似,本事記載的是諸菩薩及其他佛陀弟子在過去世與佛的因緣行誼。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于日月凈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yǎng)日月凈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yǎng)佛。作是供養(yǎng)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yǎng)于佛,不如以身供養(yǎng)。”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瞻卜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yǎng),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未曾有

也稱為希法或希有,是記述種種不可思議的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這些力量、妙相是娑婆世界所沒有的,故而眾弟子聽聞后均發(fā)出“未曾有”之感嘆。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十二俱胝那由他人。遠塵離垢得法眼凈。八百苾芻。漏盡意解心得解脫。天人眾中。有二十二俱胝那由他人。證阿那含果。復有二十五俱胝人。得法忍不退。復有四十俱胝百千那由他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種諸善根皆愿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無量壽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然燈佛記。名妙音如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有情。皆是無量壽佛宿愿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佛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雨諸香花積至于膝。復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嘆未曾有。爾時尊者阿難及慈氏菩薩等。并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記莂

又作記莂或授記,是佛陀對弟子未來成佛的預言,一般包括佛土名稱、佛名號、經歷多少劫、在何劫出世等等。

諸比丘,富樓那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于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于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凈佛土故,常勤一精一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于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

譬喻

譬喻是一種佛子喜聞樂見的說法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法理,令眾生開悟。

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于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

論義

又作論義,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一切論書的通稱,是佛與弟子對法理進行問答、討論的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zhí)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楞嚴經》

無問自說

未經弟子提問,佛陀就主動開示眾生的法,便是無問自說,簡稱自說。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方廣

方廣是述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宣講菩薩道的教理,亦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為欲普令成就善根,憶念善根,菩薩摩訶薩自愿其身為大明燈,普能照耀一切眾生;為眾樂具,普能攝受一切眾生;為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眾生;為凈光明,普能開曉一切眾生;為世光影,普令眾生常得睹見;為善根因緣,普令眾生常得值遇;為真善知識,令一切眾生悉蒙教誘;為平坦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履踐;為無有上具足安樂,令一切眾生離苦清凈;為明凈日,普作世間平等利益。菩薩爾時,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愿一切眾生常親近佛,入佛智地;愿一切眾生得隨順智,住無上覺;愿一切眾生常處佛會,意善調伏;愿一切眾生所行有則,具佛威儀;愿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深解法義;愿一切眾生具知足行,生如來家;愿一切眾生舍無明欲,住佛志樂;愿一切眾生生勝善根,坐菩提樹;愿一切眾生殺煩惱賊,離怨害心;愿一切眾生具足護持一切佛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身布施一切眾生善根回向;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得無上安隱處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二部不等于閱讀清單

由此可見,佛典的分類不盡相同:有按照文體形式的,也有按照敘述方法或內容的。因此,三藏十二部中的經典并非只屬于一種分類,通常可歸入其中兩部甚至三部。十二部是佛法靈活化展示的需要,也是善巧接引眾生的體現:喜歡平鋪直敘的,就讀長行;喜歡詩文韻律的,就讀重頌或孤起;喜歡單刀直入的,就讀方廣;喜歡趣味新奇的,就讀本生、譬喻,等等。總之,只要愿意聞法,總有一款適合你。

需要注意的是,漢文大藏經中還有般若部、華嚴部、阿含部等。這些“部”的分類方法,與三藏十二部完全是兩碼事,是依據教理流派而分,切勿混為一談。

(來源:南華禪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