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2-14
◎呂其俊
中國佛教包括三大語系佛教,即漢語系佛教(漢傳佛教)、藏語系佛教(藏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在我國均有廣泛分布。在長期的文化交融、文明互鑒中,佛教逐漸中國化并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宗派。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我國,于隋唐時期漸趨形成漢語系佛教八大宗派,其中隋代產生的宗派有天臺宗和三論宗,唐代產生的宗派有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和密宗等,大多數是在直接繼承南北朝多派師說的基礎之上形成,個別宗派的形成與當時新傳入的佛教經典密切相關,各宗派均有相對完整的教理體系,其理論既有承襲印度佛教的成分,又有吸收中國儒家、道家等傳統思想文化的元素。
天臺宗又名法華宗、臺宗等,以《法華經》立宗,實際創始人為隋代智顗。三論宗亦名法性宗、空宗、般若宗等,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立宗,實際創始人為隋代吉藏。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等,以《華嚴經》立宗,實際創始人為唐代法藏。唯識宗亦名慈恩宗、法相宗等,由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禪宗又稱佛心宗,菩提達摩被奉為東土初祖,至道信、弘忍的東山法門時期正式創立。凈土宗又名蓮宗、念佛宗等,以稱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旨歸,以東晉慧遠、唐代善導等為祖師。密宗又名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開元宗、唐密等,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立宗,“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為其創立者。唐代道宣以五部戒律中的《四分律》弘通戒律形成律宗,亦稱南山宗等。漢語系佛教各宗派在不同時期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標志著中國佛教已然成為北傳佛教的中心。
我國藏語系佛教最早于公元7世紀中葉傳入,其前期歷史分為前弘期和后弘期。歷史上藏語系佛教教派眾多,主要有寧瑪派、薩迦派、噶當派、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希解派、覺域派等多個教派。其中寧瑪派即古派、舊宗派之意,形成宗派于11世紀,由索爾波且·釋迦迥乃、索爾窮·喜饒扎巴、索·釋迦僧格創立。薩迦派創立于11世紀,創立者為昆·貢卻杰布。噶舉派最初分為塔布噶舉和香巴噶舉,是藏語系佛教中支系最多、最為龐雜的宗派,塔布噶舉由塔布拉杰開創,分為噶瑪噶舉、帕竹噶舉、拔戎噶舉和蔡巴噶舉四個支派,香巴噶舉由瓊波南覺創立。格魯派由宗喀巴在噶當派的基礎之上于15世紀初創立,強調修行次第與持守戒律。
我國巴利語系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市、普洱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區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部分佤族地區,約于公元六、七世紀開始傳入,分為“潤派”“擺莊派”“多列派”等,每派之下又分為若干支派。其中“潤派”下分花園寺派和蓮花寺派,前者亦名“擺孫派”,流行于瀾滄江兩岸的大勐龍、景洪、勐罕地區;后者亦名“擺罷派”,分布在西定布朗山區、勐遮、勐海、勐混等壩區?!皵[莊派”又名“寺院派”,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區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聚居區?!岸嗔信伞痹诿⑹小⒄诜拧⒚隙ǖ鹊亓鱾??!皾櫯伞迸c“擺莊派”僧侶最多,影響較大,是我國巴利語系佛教的主體,各派在教理教制上基本相同,但在持戒寬嚴與誦經聲調高低快慢上存在一定差異。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微言宗教)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