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2-13
北宋時期王安石在《周公》寫道:“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意思是君子執政,在天下制訂完善的法令制度,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在一個國家制訂完備的法令制度,那么一個國家就會得到治理。其中的“善法”指的是完善的法律制度。此外,還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表達善法的名言警句。
儒家常說積德行善,因為善符合天道;道家常說道法自然、與世無爭;佛家認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利益眾生為根本。除了我們熟知的“十善”,佛教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七善法”。那么,它與我們的修行有何聯系?
何為七善法?
《中阿含經·七法品善法經第一》記載了一則故事:
一天,佛陀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今天給大家宣說的是‘七善法’。如果你們中間有哪位能夠成就此法,那么,他對賢圣之道,就能得到歡喜與安樂,從而徹底地斷盡煩惱,離苦得樂。”七善法是: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和知人勝如。
知法
正確理解佛法的核心內容。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黑氏婆羅門,兩手托著兩個花瓶,前來供佛。佛陀對黑氏婆羅門說:“放下吧。”婆羅門便將左手托著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吧。”婆羅門又將右手托著的另一個花瓶放下。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吧。”黑氏婆羅門詫異道:“我已經兩手空空,請問您還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統統放下,便可超脫生死,永出輪回。”
知義
不僅能掌握佛法義理,還能將義理融入到自身修行與生活中。
李叔同早年是我國文學界的全才,但中年時因對人生無常有深刻的體會而選擇出家,法號“弘一”。出家后,弘一法師將律宗的教義奉為自己修行的核心。他以極為嚴格的戒律要求自己,清苦節儉,過午不食,不再過問世俗事務。這種持戒讓他從外在到內心發生了徹底的轉化。弘一法師晚年罹患重病時,依然堅持念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放棄佛號。
知時
對各種事情要有正確的把握和判斷,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
當年五祖見惠能是利根器。為磨練其心性,于是派他到堆房做了八個月的苦力活。后來五祖見到惠能所寫的偈子,察覺時機到了,便在半夜三更秘密將禪法和衣缽都傳給了惠能。五祖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很看重,怕引起爭執,于是連夜讓惠能往南方出走。此后,惠能隱藏在獵人堆里十余年,直到因緣成熟,才到法性寺剃度出家,弘法利生。
知節
懂得節制和適度行事,避免陷入極端,并培養正念和智慧。
朱元璋出身貧苦,歷經艱苦的生活和戰亂后,建立明朝。登基后,他深知奢靡衰敗的危害,因此對皇室及大臣生活作風嚴格要求,倡導節儉,禁止奢華建筑。這種措施雖苛刻,卻有效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民生的穩定。但后來的皇子皇孫卻違背了這一措施。
曾國藩一生奉行“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行事指南,時刻警醒自己祖宗余澤不能被其一人享盡。他凡事忌滿,每逢朝廷為他加官晉爵,他總是再三辭謝。他的家書中幾乎隨處可見對滿盈的警惕,謙虛、退讓、寬容、恕道就是他“留遺澤”“惜余福”的持身之道。
知己
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能夠客觀地審視自己。
孔子不僅是一位教育家,還是一位極為注重自我反省的人。他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最好的寫照。與曾子的對話中,孔子說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次,弟子們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一個國家,孔子提出了很多建議。當問題涉及政策和軍事策略時,孔子則坦白承認自己并不擅長,無法提出過多建議。正是因為孔子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也讓他的儒家思想影響至今。
知眾
了解眾生的需求,面對不同的身份知道如何融洽相處,哪種方式講法能夠令眾生受用。
太虛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的首倡者,提出“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理念。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佛教“入世”的精神,使佛教思想更加“人性”化。
大師先是興辦僧才教育機構。1922年創辦武昌佛學院時,為吸引更多學者人才,邀請梁啟超擔任董事長,并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模式,以培養適應時代的新型僧才。為了鼓勵在家居士參與佛教事務,大師創辦我國首個規范化的居士組織“上海佛教居士林”,目的是讓更多信眾能夠聽經聞法,幫助信眾將佛法融入于日常生活。對于沒有接觸過佛法的群眾,大師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法。1923年在廣州講經時,面對工人和貧苦百姓,大師結合實際生活,講佛教的因果觀和如何通過佛法改善生活。這種貼近實際的講法,使許多群眾開始親近佛教。
知人勝如
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利他,這類人是最令人尊敬的。
玄奘法師13歲就出家,參訪名師,學習經論。由于當時佛經翻譯問題和教派之間的分歧,玄奘立志要探尋佛法的真正教義。公元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長途跋涉到達印度求取佛教經典。路途中,穿越茫茫沙漠、高山雪域以及面對各地的強盜和戰亂的威脅,但玄奘始終堅守信念,在西行求法的十幾年,積累了深厚的佛法知識和豐富的實修經驗。
公元643年,玄奘攜帶657部佛教經典回到長安,開始投入佛經翻譯中。他的一生共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經,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佛教的傳播與發展。他將自己所學的智慧無私奉獻給后人,不僅自我修行圓滿,還惠及千千萬萬的佛子。
總之,修“十善法”可得投生人天善趣的果報,免墮三途。而七善法則是更具體的行動指南,更是融匯了覺悟與實踐的智慧,在心地上下功夫,幫助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減少阻礙達到更高覺悟。
(來源:南華禪寺 )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