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6-24
◎佚名
夏至將至,逐日攀升的氣溫似乎將人放在蒸籠里,行走在路上汗流浹背是常態。悶熱的天氣容易令人心浮氣躁、坐立不安、焦急上火,有破壞性的心理和情緒隨之而來。然而,許多人發現寺廟是個清涼之地,不約而同地到寺廟納涼,想辦法尋找住在寺廟的機會,哪怕是在寺院茶室喝上一杯禪茶、看到幾張寺廟的圖片都覺得很受用。
為什么寺廟會給人清涼之感呢?
地理位置
《增廣賢文》中說:“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大多建在山林河湖邊,多在遠離城區的僻靜之處。海拔較高,加之周邊建筑稀少,植被茂密,比城區的土地具有更小的吸熱率和更大的比熱容。
道路上各式車輛排放尾氣加劇高溫,山中植物吸附二氧化碳的效力頗高,山中本無大風,縱使氣流掠過,經由層層疊疊的樹葉傳遞,立即轉換為喜人的清風。
所謂“禪房花木深”、“林深不知處”,探訪寺廟,你會路過蔚然的草木,融入自然的懷抱,暑氣、燥氣自然收斂。
勤于打掃
僧人日日出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潔是佛法中的必修課,黎明時分,僧人便各持潔具灑掃庭院,孜孜不怠。整潔的環境會讓人內心覺得寧靜平穩,甚至有清涼靜謐的感覺,這就是環境對人心緒的影響。
弘一法師作詞《清涼》:“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清涼水,清水一渠,蕩滌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從中也可以見人心與周遭環境的相互作用。不過光寺廟清潔還不夠,須得各方來客共同保持寺院潔凈才可延續夏日清涼。
古代建筑
無論宮閣殿宇,還是老宅民居,一腳踏進去,仿佛瞬間就能將燥熱甩出身體,進入另一番清幽涼快的世界。
寺院常有層層疊疊的飛檐,如鳳鳥展翅般輕盈飄逸,頗具美感的同時還兼具調節氣溫的功能。中國獨特的梁架結構,層層上抬,形成坡屋頂,使頂部出現了一個架空層,太陽光的熱量先通過屋頂泥背層到達屋頂,再經過天花板上架空層的過渡,才能繼續往下傳向地面。此外,在木板基層上,還會分層鋪墁各種泥背,這些都讓熱量層層消退。物以載道,古人的千般智慧共同造就了古建筑冬暖夏涼的特征。
修行道場
南懷瑾有言:“心一念清凈了,當下便是道場。”俗語云“心靜自然涼”,心思純凈,可以改變物質環境。
“山門清凈絕非虞”,清涼境是由心而生的,佛法中的清涼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清涼。僧人長久的修行比凡人短暫的沉寂層次更深、力度更重。僧人懷有五德,即:發心離俗、毀壞形好、永割親愛、委棄軀命、志求大乘。他們摒棄了繁復的多余的物質的東西,降低欲望,心無掛礙,在一方土地為了大愿潛心修煉。梵音一起,清風徐來。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外界的紛擾,心中的欲望,社會的浮躁,讓俗世中的人入清涼境頗為不易。因此,抽空到寺廟走走,往往能夠讓人生出短暫的“厭離心”,境隨心轉,在柴米油鹽的生活外收獲片刻的寧靜。
寺廟儀規
《大集經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涼,能斷離憎愛故。”在經論中,往往用“清涼”或“清涼池”,來譬喻沒有煩惱熱障的清凈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往往有許多儀軌來約束眾人行為。
一磚一瓦皆表法,一言一行皆修行,寺院從行止坐臥到交往談話都有要求,來到寺廟除了清涼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靜”。香客有進香的禮儀,行堂有行堂的規矩,在寧靜中祈福,在靜默中修心,通過外在儀軌來約束內在,自我煩惱得到調伏后,即可入得清涼之境。所以,如果感到煩悶、焦躁不安、暑熱難耐,不妨到少林寺走走,聽聽梵音,品品清茶,吃吃齋飯,訪訪清涼。
(來源:千佛禪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