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6-20
◎佚名
勤求無上智慧,是上求佛道,
實踐無邊愿行,是下化眾生。
但當我們開始上求下化時,首先必須具備無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開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業,以完成佛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達到學佛、成佛之目的。
何謂慈悲?
慈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義及利他的行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冤與親,人與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諸佛菩薩,從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的觀念中,自然對一切眾生流露出無限的慈愛,愿意無限度給予一切眾生幸福快樂;自然對被眾苦逼迫,還未成佛的一切眾生,產生同體大悲至極同情,愿意無條件的拔除一切眾生的憂悲苦惱。如《大智度論》說:“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這種拔苦與樂的大慈大悲,原是人類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執自我,妄想發展自我,結果被自我所蒙蔽,為自我所困擾,無法沖破自我所編織的煩惱圈套,無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的私欲陷阱;致使人心慈悲喪失,同情心滅,正義無存。人與人相處,各私己所愛,各愛己所私,不得不強奪巧取,以強凌弱。圣潔的慈悲心,淪落為卑鄙的自私心,尊貴的同情心,變為狹小的占有欲,給人類制造無比的災難,給世界帶來無窮的斗爭。諸佛菩薩,由于親近善知識,轉愚成智,轉迷成悟,能覺悟往者不諫,知來者可追,剪除妄想,擺脫私欲,本乎無上智慧,實踐無邊愿行,發掘人性的慈悲,而且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能超越時空的限制,沖破種族的界限,無論此界他方,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不問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與樂。何止拔除一切眾生,生理上種種苦惱,同時拔除眾生心理上的煩惱;不特給予眾生生活上物質所需,且給予眾生精神上真理的啟示,令眾生法喜充滿。
這種無條件,無止境,無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行者濟物利生的資糧,亦是大乘佛教拔苦與樂的基本功能。菩薩們歷劫修因,廣行六度、四攝,饒益有情,固然是基于慈悲;釋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展開覺世牖民的工作,到處轉法輪,擊法鼓,從朝至暮,說法利生,又何嘗不是慈悲的驅使。
可以說,釋尊的心,是慈悲心,釋尊的行,是慈悲行,釋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總匯;離開慈悲,既無菩薩道可修,亦無佛道可成。所以《法華經》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大涅槃經》亦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悲為本。”據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義的核心,大乘菩薩的骨髓與靈魂。
(來源:單縣觀音禪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