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0-03-19
虛云到常住打擾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師傅特別優待,已深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這個名目,我實不敢承認。現在應慈老法師年高臘長.應歸他來領導才合理。同時常住上的法師很多,很多都是學德兼優。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無用的一個人。今天我以年紀大,要加諸客氣,這實在是誤會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紀大小而論,例如過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紀多大,而對于主考者,總是稱為老師,都要尊敬他,不能講年齡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例如文殊菩薩過去久遠,業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彌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釋迦成佛的時候,他便做釋尊的輔弼。可見是平等一味,無有高下的。所以要請諸位不要誤解。現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則為尊,常住上發起道心,講經打七,弘揚佛法,實為希有難得的因緣。諸位都不避風塵,不憚勞倦,這樣的忙碌,也自愿的來參加,可見都有厭煩思靜的心。本來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有關,故有眾生。終日忙碌,無一日休閑;稍作思維,實乃無益。但是有種人一生在世,晝夜奔忙,癡想豐衣足食,貪圖歌臺舞榭,惟愿子孫發富發貴,萬世榮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死鬼,還要想保祐他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癡已極。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
《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坐死了脫。“一須臾”的意思就是“一剎那”,假若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他已種下了正因佛性,自有成就的一日。如果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難尊者說:“不歷僧祇獲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總是在塵勞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圖快活享用里過活。而今一到禪堂中,一聲止靜,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根門頭,狀如烏龜息六一樣,任甚么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為法,也是無漏法,故以金銀等七種寶物造塔,如恒河沙數之多,猶不能及此靜坐一須臾之功德。
“烏龜息六”是一譬喻,因為海狗喜食魚鱉,一見烏龜在海灘上爬,它就跑去吃它,烏龜知道海狗要吃它,便把四只腳,一個頭,一條尾,統統縮進殼里去,海狗咬它不著,空費一番辛苦,棄他而去;這時烏龜脫了險。我們人生在世,無錢的為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欲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咬著。假若明白這個害處,就應該把六根收攝起來,反照回光,都可以從死里得生的。前兩晚說過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生脫死的根本。如講經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等法子來了生脫死的人,還須經過行證,是很為難的。所以自古以來由講經及其他法門中顯現神通與立地悟徹的人,是比宗門下少。因為宗門下不但說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
從前灌溪尊者是臨濟的徒弟,在臨濟勤學多年,未曾大徹大悟,乃去參方,至末山尼僧處,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問:“上座是為游山玩景而來,還是為佛法而來?”灌溪只好承認為佛法而來。末山說:“既是為佛法而來,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則。”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問:“上座今日離何處?”答:“路口。”問:“何不蓋卻?”溪無對,始禮拜。溪問:“如何是末山?”答:“不露頂。”問:“如何是末山主。”答:“非男女相。”溪喝說:“何不變去?”答:“不是神,不是鬼,變個甚么?”溪詞窮,于是伏膺,在該處作園頭三年,后來大徹大悟。溪上堂曾說:“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娘娘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飽不饑。”故知灌溪是臨濟的徒弟,也是末出的法嗣。可見尼眾中也有通樣驚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現在你們這樣多的尼眾,為什么不出來顯顯手眼,替前人表現正法呢?須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墮,錯過因緣。古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你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都是因為不肯放下身心清凈修學,而感受輪回,不得解脫。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來靜坐片時。希望漆桶脫落,共證無生法忍。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