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9-15
我們常聽人說,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是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禪者的行腳參訪,就像我們現在的旅游那么樣地逍遙、灑脫、自在,就連赫赫尊榮的大清順治皇帝也不禁稱羨:“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華嚴經》里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記載。
行者們云游參訪,不是貪看風景,完全是為了找尋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道"。訪道,就是他們的風姿。他們像行云流水一樣,處處逍遙自在。我們被功名富貴、五欲六塵束縛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點閑情逸致,也那么樣的逍遙參訪,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嗎?
寺院道場是僧眾修行辦道的地方,平時除了舉辦各種法會活動,提供信徒聞法參修之外,寺院的靜謐、祥和,也是社會大眾于忙碌緊張的工作之余,藉以暫離喧囂塵世,澄心靜慮的好去處。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見僧眾的齋供,威儀莊嚴具足,因而贊嘆三代禮樂猶存于釋氏。由此可見佛門對于儀禮的重視。因此,到寺院參訪時,必須對佛門的禮儀有所認知,諸如進入佛殿如何禮拜、如何向大德法師請法等。這些基本禮儀如果在參訪前都能預先了解,將使參訪更具意義。茲將參訪禮儀略述如下:
1、參訪須知
出發前詳做行程說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錯,因而誤事誤時。
參訪日期、時間一經確定,則勿隨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時間長短,以及參訪成員的資料,如年齡、國籍、學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參觀等事宜。
參訪時,衣著以輕便又不失莊重為宜,不可過分暴露。
團體到寺院參訪,應事先通知,準時到達。到達時,先到客堂報到,然后向主 事者行禮,由知客法師引導至佛殿禮佛。
進入佛殿后,依法器或號令禮佛三拜,再向住持禮座。
上香時,如團員人數眾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舉香齊眉,再依序向前傳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爐插香。
如請知客法師引導講解,應專心聆聽,態度謙恭有禮,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談會場時,應行儀安靜,迅速就位。
座談時,如有個人問題請示,或當場發問或以紙張書寫,應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詞或表示意見時,應簡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風、歷史,不妄加批評。
規矩上有不懂之處,應虛心請教法師或職事人員。
行進間應注意威儀,不得勾肩搭背。與大德同行,應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應至適當場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廣眾前躺臥。
用齋時,合掌稱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應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貪取而造成浪費。
飯食畢,隨手將碗筷、湯匙以及果皮、殘渣等收拾干凈,并感謝服務人員的辛勤服務。
如在寺院掛單,言語談論以低聲為宜,舉止行動以輕靜最上,并應遵守寺院作息規矩。
參訪地點如有禁止攝影、錄影的告示,應確實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處,不可隨意進入,滋擾清修;若有限時開放之處,則應于開放時間內參觀。
離開寺院時,應到大殿向佛菩薩"告假"。
2、入寺須知
注意寺院的開放時間。
先向知客法師問訊,說明來意,詢問有關注意事項等。
先至大殿禮佛,再到各殿堂禮拜,而后參觀或辦理事情。
如欲會見住持、法師等,應在客堂等候。
應尊重寺院的規矩,勿隨意進出;若欲巡禮各處,得請法師或職事人員帶領。
注意標語及告示,并確實遵守。
不將私人物品隨處擱置、堆放。
說話語氣應輕柔、和藹,見人應恭敬合掌說"阿彌陀佛"。
保持寧靜,不得高聲喧嘩、歌唱,不任兒童到處奔跑嬉鬧。
寺中一切物品,皆為十方信施供養,未經許可,不可隨意動用或帶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應節約愛惜,不可任意浪費或侵損。
借用常住物,用畢應立即歸還原處,并放置整齊。
不帶葷食入寺院,不邊走邊吃,不在寺院內抽煙、喝酒、嚼檳榔。
不以葷食或用過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燒冥紙。
不帶寵物進入寺院,不濫放生。
不得任意張貼海報或散發傳單。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隨意將車輛停置于寺院門口,妨礙交通。
3、佛殿須知
進入佛殿,態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門,須緣左右邊門進入。緣左門進,左足先跨入;緣右門進,右足先跨入。進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橫越或左右馳走、奔跑。
進入大殿時,如須脫鞋,應將鞋子整齊擺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內,依序入殿。
服裝儀容須整齊大方、樸素,不袒胸露背,不著短褲,男眾不可著汗衫,須脫帽。
殿堂內不可大聲喧嘩、談笑、嬉鬧,及談論世俗言語。
不在殿堂內倚墻靠壁或躺臥;不將雜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內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應退出殿外。咳嗽時,須以袖掩口。
除禮佛、誦經、打坐、聽講外,不可在殿堂內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為龍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時間課誦,欲著海青、縵衣者,應先在車上或僻靜處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著衣,有失威儀。尤其不宜在殿內或面對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脫世俗衣物、梳頭等。
若個別在佛殿內誦經,宜應默念,以免擾眾;如系隨眾課誦,宜隨眾唱念,不可口出異韻怪音。
上香以一柱為宜;如燃三柱,則第一支插中間,第二支左邊,第三支右邊。
點燃香燭后,不可以口吹熄,應以手扇之;持香應齊眉,香須插正。
不宜無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評、不比較佛像差異,應以虔誠的心禮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隨意取而食之。
呈獻供品宜請香燈法師代為處理,得以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等供佛。
殿內如有佛事,應視情況進入,以不妨礙佛事進行為原則。
4、禮拜須知
"禮拜"主要是對佛、菩薩、佛塔、長老、大德、法師等,表達敬意的行為。因對象不同,禮拜的次數、場合及注意事項也有不同,茲略述要點如下:
禮拜的次數
一拜:用于頂禮長老、大德、法師。禮拜者雖說"頂禮三拜",但長老大德回說"一拜",或"問訊",或"不拜",學人皆應以服從為恭敬,
如法行禮。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問訊,禮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 拜佛時須三拜。
受戒回常住禮師拜祖時,須三拜。
初一、十五早課頂禮方丈和尚時,須三拜。
高壽祝賀時,圓寂后祭禮時,均可三拜。
九拜:僧眾登壇受戒時,禮拜和尚、阿闍黎,或傳法入法卷授記典禮時,法子拜師要九拜。
禮拜的場合
凡禮拜長老大德僧,應先稟明,并延請至佛殿內,或供有佛像、藏經之處禮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會客、齋堂用餐、禪堂打坐,或于公共場所、剃頭、休息、睡眠、攝心經行、誦經拜佛時,均不宜禮拜。
若于路上遇見大德,先合掌為禮,說:"請大德到佛殿,接受學人禮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薩禮拜,再向大德頂禮。
拜佛可在"拜墊"上拜,拜人,彼此頂禮,在"地上"拜。(禮佛畢,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禮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則應一起禮拜,不可各自請求禮拜,增加大德受禮困擾。
注意事項:
陪同師長禮佛,不宜與師長并禮,當隨師后遠拜。
佛殿中央的蒲團是給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諸山長老專用,一般大眾不宜用來禮拜,以示尊重。
禮佛時,應從容不迫、五體投地、精勤作觀,不宜急起急落。
禮佛時,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見有人禮拜時,不可從人前經過,以免干擾他人禮拜。
禮拜須合儀,若有不明白之處,可請教殿堂知客法師。
5、請法須知
禮請大德開示,應事先約定時間,不宜突然造訪。
請求開示時,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對佛陀,不可虛偽妄語,不可談論是非,不可東張西望、左右顧視,威儀要端莊慎重,衣履應整齊,隨時注意自己的談吐、舉止、行儀,禮法要如儀,以表示對大德的敬意。
見大德,應問訊、合掌、正立,澄心諦聽。要知道次第的坐處,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時應端正,不可傾斜倚靠。
問法宜簡明扼要,不可嚕蘇或自說自話,更不可探問大德私事或故意問難。
不論說參訪求道以外的閑事雜話。
站立位置不可高過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隱處。
大德問話,必開口坦誠回答,答話時不可太大聲或太小聲,以能聽到為準。
大德談話時,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輕率插嘴,有失恭敬。
聞法時應細心聆聽,行注目禮;聞法后應思惟法義,信受奉行。
聞法時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請教,但不宜表示懷疑或與大德辯論。
見有客來,不宜繼續問法,亦不宜驟然離去,應聽候大德招呼。
請益完畢,應至誠禮謝大德,聽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導,方可離去。
6、齋堂須知
過堂
按時隨眾用齋,不刻意回避、辭謝,勿令法師三催四請。
食前應先合掌供養,稱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飯送進嘴里之前,依序發愿:愿斷一切惡,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捧碗進食應如龍吞珠,以箸挾菜當如鳳點頭。
要心懷感恩,食存五觀,對食物不起喜惡之心,不皺眉嫌惡,不貪多挑好,不圖口腹之欲。
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
以碗就口,細嚼慢咽;碗盤筷匙不宜撞擊作響。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離桌緣約一拳頭之遠,頸靠衣領,足放平,肘內收,不可蹺腿交腳,東張西望。
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姿態,肘臂不可張開,以免妨礙鄰座。
熱食不可吹氣令冷。
食中有蟲,宜密掩藏,莫令鄰單見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彈爪抓頭、挖鼻耳洞;不得噴食觸及鄰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噴涕,應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應依序排隊禮讓,不可爭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費。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談笑,不邊走邊吃。
不私帶小菜食用。
圓桌用餐
大眾未到齊,不得先食(以坐滿一桌為原則)。
取用菜肴,應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盤中隨便翻擇。
進食時,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揮動筷匙。
果核、殘肴飯粒不可隨手棄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時,應用牙簽,并掩蔽為之。
用齋畢,應將桌面收拾干凈,碗筷疊放整齊,并輕輕將坐椅放回。
主動參與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專人負責清潔,應向其道謝。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