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4-03
清中葉以前,少林寺雖不如唐、宋、元、明歷代興盛,但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寺院建設,寺院范圍仍比較大。明代以來,少林寺的誦經演武之風仍很流行。清政府仿效明朝,通過建立僧會司和欽命寺院住持僧等形式,對寺院和寺僧進行管理與控制。一些重要的修繕方案,也要經過皇帝審查決定。康熙和乾隆皇帝還親自為少林寺、天王殿、初祖殿、三世佛殿、毗盧殿、達摩殿題寫匾額。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弘歷游中岳時,還住宿少林寺,并題詩留念。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河東總督王士性向皇帝奏請,經世宗胤禎準奏,少林寺進行了清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在這次寺院大修繕中,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把寺對面山坡上由明代無言道公辛勤種植的大片柏樹林帶,時稱柏阪,斬伐一空,蓊蔚秀麗的綠嶺變成了一片狼藉的光山禿嶺。清乾隆四十五年,還大修了千佛殿。這次大修改變了千佛殿的原有面貌。此后,修繕規模逐步變小,新的損毀又帶給寺院一派衰敗景象。
清代著名高僧有康熙年間的欽命賜紫傳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住持僧彼岸寬禪師。
清末民初是少林寺歷史上的最低谷時期。由于社會政治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少林寺每況愈下。不少文人墨客為之痛心,發出感慨之詞。如本縣縣令施奕簪在《上元后三日偕友游少林寺》五言詩中如實寫道:
翻經初創寺,面壁始懸燈。
祖義今誰解,家風久乏承。
武功魔漸息,禪律講何曾?
吳畫委荒草,唐文疊石層。
瓊樓藏鼠雀,麗宇聚蜂蠅。
無復前朝樹,空聞古洞藤。
名山青漠漠,流水碧澄澄。
惆悵游觀晚,徘徊感嘆增。
從民國初年拍下的照片看,鐘、鼓二樓屋面已層層崩塌,椽飛外露,十分危險;一些平房也搖搖欲墜。1928年,石友三縱兵放火,把少林寺的主體建筑,如大雄寶殿、法堂、鐘樓、鼓樓、天王殿、六祖殿、緊那羅殿等,除立雪亭與千佛殿、山門外,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寺僧被迫逃亡他鄉。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