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推進佛教中國化進程,寺院應抓好“三綱五常”建設

發布日期:2024-03-07

字體大小:

◎釋延保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發展上有“三綱五常”之說。“三綱五常”一詞,始見于東漢馬融:“三綱”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間的人際關系,“五常”指人類五種恒常的本質,仁、義、禮、智、信,通稱“綱常”。傳統注釋中,都是要求每個人承擔起責任與義務。推進佛教中國化進程,寺院也要抓好“三綱五常”建設。這里所說的“三綱”指的是“說法之綱”“規矩之綱”“飲食之綱”;“五常”指的是“常思報父母恩之心”“常念報師長恩之心”“常想報國家恩之心”“常懷報眾生恩之心”“常發荷擔家業之心”。以此“三綱五常”為舉措,是寺院從嚴治教、提升管理、嚴持戒律、勤修三學、服務社會和利益眾生的主業。


640.jpg

釋延保法師與釋永信大和尚


一、“三綱”之“說法之綱”。

叢林中,一個寺院除設方丈和尚作為僧團的首領之外,還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形成共同管理寺院的核心班子和主要負責人。其中,首座和尚為四大班首之一,贊曰“說法之綱”,其地位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叢林中德業兼修者充任。首座是東、西兩序的首領,其作用是代住持統領全寺僧眾,即“表率叢林輔翊住持,分座說法,開示后昆。坐禪領眾,謹守條章。齋粥精粗,勉諭執事。僧行失儀,依規示罰。老病亡歿,垂恤送終。凡一眾事。皆得舉行,如衣有領,如網有綱也”(《百丈清規證義記·兩序章首座》卷六)。首座的職責主要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是輔佐住持,按住持所囑處理大小寺務,處罰維那或知客舉出的犯規僧徒,督責眾執事各盡其職。二是給眾僧作表率,如自己所住寮舍要做到單帳衣缽掛放整齊,吃食不能挑精厭粗,走路要步履從容,按時休息,早睡早起等。首座在寺院執事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自宋遼至現代都有由首座出主一寺作住持的事例,又多以寺院住持改充大寺首座的,即所謂“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禮致之,亦請充此職”(《敕修百丈清規·兩序章第六》卷四)。

二、“三綱”之“規矩之綱”。

“八大執事”之一的維那為寺院三綱之一,贊曰“規矩之綱”。宋元以后寺院所設維那主管僧眾威儀,進退綱紀,實際上是寺院的監察官。維那的職權比僧值要大一些,所轄范圍也比僧值要寬泛許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中說,維那的職權是“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和會。戒臘資次,床歷圖帳,凡僧事內外,無不掌之”。若遇法會,由維那點到并維持秩序。兩序出班上香時,維那要獨趨爐前,揖請住持上香。舊執事卸任或新執事上任舉行法會時,由維那唱稱禮贊。有的大寺同時也設悅眾一至數員,作為維那的助手。若維那休假、缺員,悅眾可代行其職。


640 (1).jpg

釋延保法師演武圖


三、“三綱”之“飲食之綱”。

“八大執事”之一的典座是齋堂的負責人,贊曰“飲食之綱”。《禪苑清規·典座》說:“典座之職,主大眾齋粥,運用道心,隨時改變,令大眾受用安樂,亦不得枉費常住齋料。及點檢廚中,不得亂有拋撒。選揀局次行者,能者當之,行令不得太嚴,嚴則擾眾。不宜太緩,緩則失職。造食之時,須親自照管,自然精潔。如打物料并齋粥味數,并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如醬醋淹藏收菜之類,并是典座專管,不得失時。常切提舉火燭依時。依散同利,務要均平。如合系監院、直歲、庫主所管,同共商量即可,并不須侵權亂職。”這是八大執事中最苦最累的僧職,如芙蓉道楷禪師曾任海會寺典座,常進廚房、下菜園,極為辛苦,有人問他:“煮粥蒸飯邪?”又告誡他說:“廚務勾當不易。”(《五燈會元》卷十四)佛教中有一句俗語:自古大寮出祖師,紫柏尊者也說“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這是在告訴我們,在齋堂發心的功德有多么大,同時也側面反映了在大寮發心是難行之法,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勝任,需要祖師這樣根性的人才可以。佛門講“法輪未轉,食輪先轉”,足見典座的重要性。

四、“五常”之常思報父母恩之心。

沒有父母,我們就無法獲得暇滿人身,就沒有成佛的機緣。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對父母更是絕對的孝順,佛陀宣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告訴佛子對自己的父母要贍養、要孝順。孝順不代表盲從,父母說的雖然不一定都是對的,但要發自內心對父母有感恩的心。俗話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要是成就了,九代的祖先都跟著沾光,這也是報父母恩。我們還要感恩“大自然”這個母親。大自然無私給予我們生存所需要的萬事萬物,陽光、空氣、水、植物等等,我們應該要感恩。

五、“五常”之常念報師長恩之心。

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不是神仙,是老師,是我們的榜樣,他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幫助我們,完全是無私的付出,沒有任何貪求,不為別的,只為我們早日覺悟,早日成佛。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師長給予我們慧命,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要懂得報恩。作為佛弟子,還要時時對佛法僧三寶,懷有感恩之情。沒有佛陀就不會有佛法,是佛陀把殊勝的佛法傳下來,教導眾生如何走上究竟解脫之路。沒有法寶這個教法,我們了脫無所依怙。沒有僧寶,我們走在解脫道上時,就有一路前行的同伴。

六、“五常”之常想報國家恩之心。

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感恩、效忠自己的國家。大到為國家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小到在能力所及為國家出一點力。要知道,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如果國家不安定,經歷戰亂饑荒,我們每天將會為了保全性命、填飽肚子而奔波,哪有心情和場所,坐下來念經修行?俗話說沒有國哪有家,從歷史上看,唐宋元明清,無論哪個朝代,最鼎盛的時期都是佛教最昌盛的階段。只有國家安定,才能讓佛法廣弘興盛。真正的佛教徒都應該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去行使作為公民的權利,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也是“報國家之恩”的一種方式。

七、“五常”之常懷報眾生恩之心。

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喝的水、吃的飯、穿的衣服,以及一切生活所需,無不是別人為我們提供的。你可能覺得錢是你賺的,東西是你花錢買的,可是如果農民不種地,工人不生產,所有人都不付出,你即使再有錢,又到哪里去買呢?不但有情眾生對我們有恩,那些無情眾生,比如花草、樹木、江湖湖泊,對我們都有恩呀,沒有它們,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這世界上的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


640 (2).jpg

浙江東陽天宮寺法會現場


八、“五常”之常發荷擔家業之心。

(一)出家人要荷擔如來家業,荷擔就是挑起這個擔子。如來的家業是什么?就是弘法利生。出家如果不能弘法利生,那就不如在家人。出家人接受十方的恭敬供養,古德有一個警告說,出家人“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出家人欠施主的債太多了,你要不是認真修行,出家人這一缽飯很難吃的,比街頭托缽要飯的乞丐難得多。乞丐,人家布施他一缽飯,絕對是不求回報的。施主供養這一缽飯,他心目當中你是真正的福田,我這個供養是要得福的,他是要求回報的。我們想一想是不是福田?能不能給一切眾生種福?這是出家二眾應該去深刻反省的。既然發心出家,一定要把如來家業擔當起來。當前有少數出家人,漸漸地離開了“修道、證道、弘道”這個本分,單純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而去修行,那就是——錯位。如果道場不清凈,僧團不整肅,僧人不守戒律、沒有道氣,試想會有正(善)果嗎?古往今來,大凡為一方化主、堪承如來家業者,無不真修實證、善能開示來機、具有承擔精神。

(二)凡出家為菩薩僧的,理當發愿成為一方化主,作眾生的依怙,為大眾之眼目。發心做“高僧”不要做“名僧”,以修為觀機逗教、攝受信眾,并幫助他們擺脫痛苦、走上解脫之道。菩提之路漫漫,道阻且艱,希望諸位出家眾在修學之路中,能夠道心堅固,勇猛精進;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做如來使,光大法門;接引后學,荷擔如來家業;以無量慈悲之勇氣,行利益眾生之事業,繼續將正信的佛法弘揚于世界各地!

佛陀成佛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屬于眾生,寺院屬于社會。佛教的發展必須契合時代因緣,只有以中國化方向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方能傳承有序,健康發展,方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更大的價值。唯有如此,方可實現“上求下化”的佛教信念,方可為中華文明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

(作者系浙江省東陽市天宮寺住持。)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