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2-07
寺僧曰:
達摩傳下金酮圖,慧可寫下藥菜譜,
少室山川河谷處,草藥入菜集成錄,
春秋黃花和薺菜,夏用薄荷與荊芥,
秋取齒莧萹蓄草,山藥芋頭柳葉好,
紅白蘿卜嫩扁豆,暑熱生地清涼飲,
藥菜治病少林法,健體益壽體力加。
具體如下:
黃花地丁:即蒲公英。每逢春季,當蒲公英花剛開,葉茂時,采挖全草,洗凈,切成小段,加適量食鹽,輕輕揉一下,稍停片刻便可配飯就餐。此菜其作用能清熱解毒。據寺僧說,每年春天吃這種菜一個月,能避免一年內生瘡長癤。
薺菜:別名苦苦菜,也叫寶川菜。每到春天,寺院周圍方圓幾里均可見到薺菜生長。采取鮮嫩葉,一種食法,直接將嫩葉下入湯面條中;另一種食法,用開水燙泡后,撈出,加適量鹽、醋,少放點麻油即可。薺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能補血健脾,長期食用可以醫治面黃肌瘦、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等病證。
薄荷:少林寺院附近山谷中盛產薄荷,藥味濃郁、清香。每年春、夏季節,僧人多采其莖葉,洗凈,切段,稍加食鹽,輕柔作菜食用,具有清頭目、除風熱的功效。
馬齒莧:每年夏秋兩季采挖,洗凈,用開水燙一下,調入油鹽食用,也可以加面粉調糊做成煎餅,另外還可摻入發酵面中蒸成饃,能健胃、清腸,治痢疾、腹瀉等病。
萹蓄:俗名“小蟲臥單”,是中藥中的利尿藥,有清熱、利水、通淋的功能。僧人多采取其嫩芽,洗凈,加適量鹽,摻入干面粉,拌勻后上籠蒸熟即可食用(一般蒸25分鐘)。醫治全身或下肢浮腫,對炎癥引起的小便不利效果較好。
茵陳蒿:在初春時節,可采來鮮嫩茵陳,洗凈,與適量干面粉、鹽調拌,上籠蒸熟后食用。能清熱退黃。
柳葉菜:將柳樹在初春時長出的嫩芽采下,洗凈,放入開水鍋內煮燙一下即撈出,加油鹽等輔料食用;再者,可取嫩柳芽與面粉調拌,蒸熟后食用。
刺刺芽:即小薊,具有清熱止血的作用。采摘嫩小薊葉,洗凈,加油鹽適量,生食;或下入湯面條鍋內煮熟吃。
山藥:有補腎止瀉、健脾益肺的作用,僧人多在秋末采來煮熟食用。
芋頭:僧人在秋末、春初刨挖出來,洗凈后與白蘿卜同煮熟食用,有補腎、益血的功效。
木胡梨:即野山楂,每逢秋末,僧人大量采摘鮮果,洗凈后熬制成山楂醬。其味酸,含有大量維生素C等,有健胃、消食的功能。
山栗子: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均有大量栗子樹分布區,到秋季,僧人便采下果實煮熟食用,味甘甜可口,能健胃補脾。
白果:又名銀杏,有平喘補肺、益腎收斂的作用。一般在秋季采摘白果,每日3~5粒,去殼,加冰糖同煮,吃果喝湯,老年肺腎氣虛者尤宜食用。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