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9-12
文/梁飛 張瑞賢
摘要:佛教有許多修行者都健康長壽,到晚年還耳聰目明、神清體健。這應當歸功于佛教特殊的修行方法,蘊含了保健養生的功效,從飲食、運動和精神生活等多個方面對人的身心起到全方位的良性調節。戒葷、素食和節食,禪定、經行、拜佛、唱誦和武術,五種觀想方法,諸如此類的身心調節,當下就能帶給行者意想不到的禪樂和法喜。任何有緣人都完全可以采用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以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佛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完備的理論和嚴格的修行方法。兩千多年來,佛教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瑰麗的篇章。作為慈悲濟世的宗教,佛教對于眾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視,因而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處處都能體觀出保健養生的功效。而作為佛教代表的歷代高僧大德,也足以稱為保健養生的楷模。南北朝時期的達摩大師,相傳活到了150歲;唐朝的趙州和尚,據說也活了150歲;明朝的楚石大師享年171歲;現代高僧虛云大師享年120歲;現代高僧凈嚴法師于1991年圓寂,世壽100歲……這些修行精勤的高僧,直到晚年,仍然耳聰目明、神清體健,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便不難發現,佛教從飲食、運動和精神生活等多個方面,來調節修行者的身與心,使之達到平靜、和諧的生理狀態,所以不少佛教修行者都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態。
1.慎飲食:所謂病從口入,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大忌,也是導致眾多疾病的根源。所以,佛教修行對于飲食作出了較為嚴格和全面的規定,包括戒葷、素食和節食三方面。不同層次的修行者,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
(1)戒五葷:佛教戒律不得食五葷。五葷,是指五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菜類,蔥、韭、薤(薤即小蒜)、蒜、興渠(產于印度,我國無)。
《楞嚴經》:“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這五種菜類,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生吃使人容易動怒,熟食讓人容易起淫,不利心神的清寧。
(2)素食:是中國佛教之優良傳統。素食在客觀上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道理。
①腸道:人類腸道與草食動物極為相似,長而曲折回環,腸壁滿布褶皺;而與肉食動物之小腸短、大腸直而平滑相迥異。肉類纖維少,消化后之殘渣,在人類較長的腸子里停留過久會產生毒素,增加肝臟的負擔,進而造成肝硬化及肝癌等。
②肉食:多數為酸性食物,易使血液混濁。肉食還有可能是充滿毒性分泌物的食品。動物與人類一樣,在情緒緊張之時,體內會產生毒素,迅速傳遍全身的微細血管及肌肉內。如人在恐怖或憤怒時,臉色會忽然發紫發黑或變蒼白;若為乳婦,其乳汁被幼兒吸收,會導致幼兒生命危險。動物被殺時萬分恐懼,導致毒素大量分泌,滿布全身。幸而這種毒素遇到蔬菜果汁可稍微化解,故煮肉之時應放些生姜、辣椒或者素菜。若只煮一味肉,則有害無益。
③素食:多數為堿性食物,能使血液清潔而便利循環。其所含植物性脂肪不僅供給熱能、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有助于維生素的吸收,能夠潤澤皮膚,而且可避免心臟病和各種血管病癥。腦細胞所必需的養分主要為麩酸,其次為維生素B及氧等,食物中以完整谷類及豆類含量最為豐富。故素食者身體清爽、精力充沛、富于耐力、思考敏捷,而且長壽。
(3)節食:百丈大智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中明確提出:“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佛教修行提倡過午不食、甚至日中一食,這種飲食方式如果運用得當,不僅不會造成營養不良,而且會調節腸胃,減輕臟腑負擔。當然,最易于接受的節食方法是食八分飽,即每頓飯僅吃八成飽。這也完全符合現代的健康理念。對于成年人而言,更應注意飲食節制,防止暴飲暴食。
2.勤運動:健康的體魄在于運動,運動能夠調節身體的氣血運行。這一點,在佛教修行方法中,也有體現。
①禪定:淺顯地說,即靜坐。于靜謐通暢處,著寬衣松帶,盤腿而坐,可采取跏跌、單盤或散盤三種姿勢。全身放松,脊柱正直,口唇微閉,舌抵上腭。兩手仰掌,一掌疊于另一掌上,拇指相對,置于大腿根部。調整呼吸至細微綿長,使心念處于寧靜安詳的狀態。靜坐可視為靜止的運動,能調整呼吸、寧靜心神、舒暢關節、按摩肌肉。若深入之后尚能明心見性。
②經行:于一定之地按順時針方向旋繞往來。如禪宗的跑香、凈土宗的繞佛。跑香講究甩手闊步、朝氣蓬勃,原本是防止坐禪久后昏昏欲睡而設,時常練習又可養身療病。繞佛應當緩步從容、氣定神閑,邊走邊唱念“南無阿彌陀佛”。經行是適度的全身運動,而且其中蘊含著宗教儀式,較之普通的跑步、行走更富于莊嚴、歡喜的氛圍。
③拜佛:虔誠的禮拜是佛教修行的必做功課。其實,正確的拜佛動作,能夠調整全身大小關節,尤其是整個脊柱都能得到良性刺激,使原本因長期姿勢不當造成的神經擠壓得到糾正;同時,拜佛使胸部、腹部、四肢得到適度的活動,能增強心肺功能、按摩胃腸、舒展韌帶、通暢全身血液循環。因而經常拜佛的行者,身體柔軟輕快,反應敏捷。
④唱誦:佛教的誦經、持咒和念佛等功課,均通過歌唱方式進行。其曲調乍聞之下似乎單調乏味,若凝神諦聽,則妙不可言。誦經持咒講究“水流彌陀、火燒楞嚴”,是指誦經須悠緩從容,如水淌般平和流暢;持咒應雷厲風行,如火燃般快捷迅速。念佛的曲調更是豐富而優美,平和的、熱情的、歡快的、綿長的,隨緣而定,令行者愉悅滿懷、法喜充滿。唱誦能長養修行信念、陶冶宗教情操,同時舒暢心肺,而且不少行者在長期的唱誦中練出一副嘹亮的歌喉。
⑤武術:少林武術名揚天下,不僅能強身健體、扶危止惡、護持佛法,且能由武入禪、習武見性。千百年來,少林寺高僧輩出,均佛理深邃、武藝精湛,弘揚佛法、利世濟人。其高壽者比比皆是,自不待言。
這些運動的修行方法,常常結合在一起進行,讓身體處于和緩的動態之中,既避免過于勞累,也避免過于安逸。
3.守精神:心理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現代科學已有深刻的論述。通過心理來調整身體健康,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
事實上,佛教在心理治療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對治凡夫八萬四千煩惱的心理治療方案。佛教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治療眾生心理疾病的歷史。
從現代角度淺顯理解,佛教其實建立了極為完善的精神保健養生體系,樹立了健康的心理狀態。其實上述的飲食、運動,都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帶給行者心靈的寧靜平和。若再參以佛教教理的開導,必然心靜如水。內無煩惱生,外無萬疾起。心志平和,身體安泰,即便得病,亦可早日復原而無大礙。
佛教修行常采用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和數息觀這五種觀想,來對治貪、嗔、癡、慢、散亂諸種煩惱。
①不凈觀:即觀內身不凈,除色身愛;觀外身不凈,除淫欲愛。觀察自身與他身均污穢不堪、無可貪戀,以對治內心的貪欲,使我們的智慧顯現,能看清事物的真相,當然不會貪求外物而自尋煩惱。
②慈悲觀:于怨親等觀,慈心與樂,悲心除苦。慈即與樂,給眾生快樂;悲即拔苦,除眾生憂苦。常做此觀,將一切眾生視為父母、兒女,恩愛至極,則嗔心不起、慈心增長,必當“仁者壽”。
③因緣觀: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其中了無“我”相、“人”相,所遇境況無非幻影。十二因緣若思維至極,可證辟支佛果位。即便功夫不到,亦足以對治愚癡執著,使人參破世情、豁達灑脫、自在隨緣。人無求品自高,自然心清身健,安樂無憂。
④界分別觀:觀十八界各自有法,無有一合相之“我”,以對治“我慢”之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合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分,則無“我”;十八界合,亦非“我”。我既不實,“我慢”何由而起?傲慢不生、無有怨怒,自然煩惱不起、百病遁形。
⑤數息觀:數出入之呼吸,系心于息而得定力。心猿意馬、散亂不定,正所謂思慮過度、魂不守舍,必至心脾氣血耗損,病由得生。若以數息寧心定神,神清心靜,雜念不起,氣血無損,病即不生。
上述觀想方法,若運用至極,皆能使人大徹大悟。對于普通行者而言,常修此五種觀想,足以使心念安詳、煩惱消除,臻于“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之境界。
對于真正的佛教修行者而言,他們本不注重于虛幻的肉身,也并沒有刻意地進行養生保健。但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豁達的心態,反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內心的寧靜與身體的康泰。作為普通的養生保健者,我們不一定要深入研究佛教、學習佛法,但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的狀況,借鑒其中的修行方法,來達到自己保健養生的美好目標。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