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午夜剧场-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www.djsdh.xyz

佛陀最初的教法——四圣諦

發布日期:2025-04-30

字體大小:

有人說,工作忙、生活累、病痛苦......還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其實這些都是心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后,親口宣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開示眾生從了解痛苦,到平息痛苦,最后生命得以真正解脫。

佛法浩如煙海,法門無量,總括如來一代時教從始至終無非均在闡述四諦之理。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諦”,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是真實不虛之義。《瑜伽師地論》云:“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四諦又稱四圣諦,亦云四真諦,因圣者所見真理義。

四諦告訴我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圣諦的范圍。諦是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諦也稱作四真諦,或四諦法,釋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此法,后又對當機眾重復說三次,稱為三轉法輪。

微信圖片_20250430100234.jpg

四圣諦就是苦、集、滅、道四法。

苦諦:人生苦樂的本質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在輪回六道時,身心所受的種種諸苦,這些苦都是屬于逼迫性。

《華嚴經》云:“苦圣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聚、或名不出離、或名系縛本。”

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

苦相可分為三苦以及八苦。

三苦:一是苦苦,乖緣逼迫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壞苦,樂相壞時,能生憂惱。三行苦,遷流無常,無有安穩。

八苦:生苦,生為眾苦所逼,余苦所依。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親愛乖遠離散。怨增會苦,怨仇憎惡,本求遠離,反而集聚。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此身心盛貯眾苦。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把“苦”分為十一種:生、老、死、愁、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

集諦:痛苦產生的根源

集諦是指一切眾生,在身口意上,所集起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這些惑業無量無數,都是屬于招感性。

《俱舍論》云:“云何集諦?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諦。”

《華嚴經》云:“集圣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染著。”

集諦四種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緣相。集諦所有惑業,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發以后有習氣因。

因相:種子還生本果之親因。

集相:集積惑業習氣,在有情類中能為相似種類的平等現起因,使其現行。如人與人相似,牛與牛相似。引其自果故。

生相:由業之力量,決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

緣相:由業力助緣有各趣有情差別,當來受生亦為現生所作業緣,舍已得自體而取未得自體。

滅諦:痛苦息滅后的涅槃寂靜

滅諦是指一切圣者,在修道后所證得的涅槃,其境界永恒凈樂,無論小乘或是大乘的涅槃,都是屬于可證性。

《俱舍論》云:“真如境上,有漏法滅,是滅諦相。”

《華嚴經》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出離、或名安隱。”

此滅諦是究竟之真理,亦為佛陀所悟證的無上妙法。諸煩惱業滅故,后世苦果永不相續。此理為佛教最終歸處,故名滅諦。

滅諦亦有四種行相,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滅相:生死業因滅盡無余。

靜相:在生滅法中,體悟無我。

妙相:于諸煩惱苦,究竟離系,凈妙無喻。

離相:出眾過患,永離愛等染業,安住解脫。

道諦:佛陀開示的修行經驗

道諦是指一切圣者,趣向涅槃時,所修的正法,無論聲聞道、緣覺道,抑或是菩薩道,都是屬于可修性。

《俱舍論》云:“云何道諦,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諦相。”

《華嚴經》云:“道圣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靜寂、或名導引、或名通達、或名能度脫、或名簡擇義、或名斷相續。”

道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資糧道:即發起希求解脫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護根門,為解脫之遠因。

加行道:即已積資糧道,為證道故加功用行。見道,由無分別智最初照見諸法真理。

見道:由無分別智最初照見諸法真理。

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數數修習。

究竟道:第四果無學道,離諸系縛,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無上究竟。

《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最后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證不究竟,名有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凈,非一切清凈;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

四諦為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的因果。苦為迷果,集為迷因,此二為世間生死流轉的因果;滅為悟果,道為悟因,此二為出世間還滅的因果。

(來源:華巖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