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2-10
◎佚名
法名,象征著學佛路上一個新的開始寓意著一次新生,提醒我們人生更重要的一層意義。
法名,是佛弟子參加如法的皈依儀式后皈依師贈予的“菩提信物”,意味著身份的改變。
佛弟子一定要記住:無始以來我們的生命都在混沌中度過,被貪嗔癡三毒煩惱,滾滾業力洪流所主宰;皈依三寶,代表著我們決心開啟以三寶為中心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全新生命道路。
皈依師,是弟子皈依三寶的見證,更是佛法傳承的紐帶。經由莊嚴如法的皈依儀式,將諸佛世尊點燃的智慧火炬代代傳遞下去。
皈依三寶,是與原有生命狀態的徹底決裂,從而奠定以三寶為中心的全新人生里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子的年齡應從皈依那天計算。
在經歷這番重生之后,我們才開始自覺而有意義的人生。法名雖然只是代號,但其中往往蘊涵著表法深意,象征著佛法的種種修行實踐,以此不斷策勵弟子:作為解脫道和菩提道的行者,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
同時也是為了提醒學人:過去種種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為往昔習氣羈絆,重蹈覆轍,棄明投暗。
皈依證,標志著十方三寶對這一新生的證明和認可。這是我們成為三寶弟子的象征,也是通往佛國凈土的護照。
皈依證以此勉勵弟子們發廣大心,修菩薩行,盡未來際利益眾生。“從今以后,應遵三寶教誡,斷惡修善,發宏誓愿,自覺覺他,盡未來際,永不退轉,謹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為三寶弟子,特給此證為憑。”標識了皈依意義及皈依證的作用。
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父母就給我們取了個“名字”寄托美好的期許,而當我們正式皈依三寶成為一名佛弟子時,皈依師也會給我們一個“法名”,作為修行路上的祝福和策勵。
俗名,指代的是五蘊和合的色身,經歷生老病死,終將消逝;而法名,指代的是“法身慧命”,是生命本質性的存在,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色身和法身的關系,有一種說法叫“借假修真”,指的是借用這個因緣假合的色身如法修行、證得法身,開啟本具的圓滿功德。法名,雖然也是一個代號,但其中蘊含著表法深意。
作為解脫道和菩提道的行者應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勇往直前地前行。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為往昔習氣羈絆,要追求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皈依是人生的重要決定,可以說是一件大喜事,因而皈依法會結束時,很多居士都會感到法喜充滿。
戒律·自愿受持
大家都很關心,皈依后會不會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不一樣的約束?一般來說,不會影響。
至于有人說的“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并不是因為皈依了而不能做,而是佛教居士們已經清晰地了知,這些事情會造成不好的果報,例如涉及殺生的職業。為自利,同時也是利他,不管有沒有皈依,最好都不要做。
剃度出家的修行人的確要遵守很多的戒律,但具體持守到哪個程度,也要自己去發愿、去受戒。
在家居士亦是如此,皈依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是否受戒,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擇機報名參加求受五戒。
即使暫時還未受戒,皈依居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應該把學到的佛法、理念、方法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
例如:慈悲,從慈悲弱小,到慈悲身邊所有的人,包括與自己有過矛盾和怨結的對象;精進,從念佛精進,到工作上精進負責......這并不是約束,而是自利利他。
在六道輪回之中,主動覺悟就是菩薩,被動輪回的是凡夫。主動,就是愿力;被動,就是業力。
總體來講,皈依對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沒有什么額外的約束,大部分佛弟子也都是在家修行,但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從事正業,諸善奉行,諸惡莫作,做好一個佛弟子的本分。
法名和我也只是暫時的關系,所以要趁這個可以使用法名的短暫機會,好好修學,不負此生的所有遇見。
(來源:重慶華巖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