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04
是什么力量在破壞內心安寧
佛陀在證悟之時便發現,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眾生本心如佛菩薩一般,清凈無染、喜悅自由、光明遍照,但因被無明妄想、執著煩惱所蒙蔽,不識本來面目。
于是,向外求取,深陷“因無明而執著,因執著而煩惱,因煩惱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的泥潭旋渦中,難以自拔,輪回不息。
內心不得安寧,看似是外部環境中的那些不如意的人、事、物引起的,但根源卻是內心的無明、執著和煩惱。
心清凈,隨遇而安;心不寧,外在條件再圓滿,依然無濟于事。更何況“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哪來恒常不變的如意圓滿?
內心煩惱雖有八萬四千,無量無邊,但佛法將其以“貪”“嗔”“癡”三個字便概括無遺。
這三種力量,如同心靈的“病毒”,潛伏時,似乎歲月靜好。一旦遇緣,三毒現形,便使心潮涌動無法平靜,被其驅使而不自知,或者如飲鴆止渴般欲罷不能。
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從擺脫煩惱的這個角度看,不無道理。
唯有擺脫貪、嗔、癡三毒的控制,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安寧和自由。
修習“五停心觀”降伏這顆心
為了幫助眾生降伏其心,乃至成就三乘菩提,佛陀施設了種種修行方法。
法門雖多,可攝歸為五類,即“不凈觀”、“慈悲觀”、“數息觀”、“因緣觀”、“念佛觀”。
這五種觀修方法,可以停止、息滅第六意識妄想心的煩惱魔障,因此被稱為“五停心觀”,且每種方法都有其對治重點:
多貪眾生不凈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
多散眾生數息觀
愚癡眾生因緣觀
多障眾生念佛觀
多貪眾生不凈觀
多貪,意味著過分的追求。眾生貪著的對象概括起來就是“五欲”和“六塵”:
五欲:財、色、名、食、睡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而這些貪著產生的基礎,就是觀念中根深蒂固的“身見”,即將五蘊假合的身體,執著為“我”,為它奔忙、為它服務,不惜耗費一生;當它老病敗壞時,為它擔心、為它哭泣,哀傷恐懼。
佛法告訴我們,生命是不常不斷、生生不息的。這個色身,只是此生生命的暫居之所。智者當借假修真,不可心為形役。
想要擺脫貪著,須從“觀身不凈”開始:
用心細細思惟、觀察:這具身體在生之時,從頭至腳就一個包裹五臟六腑、血肉肌骨的“皮囊”,且九孔常流不凈;一夜不刷牙,口腔發臭;三天不吃飯,饑火中燒;五天不沖洗,一身穢污,不堪入目;死后尸體更是青淤腫脹、臭氣熏天、見者恐懼……即便再青春美貌、英俊瀟灑,也是如此。
思惟到這里,這具色身無一美妙可貪之處。何必做它的奴隸,為討好它而在庸碌中虛度一生,甚至不擇手段造作無邊罪業?
當然,觀身不凈,并不意味著要去瞋恨它、折磨它、傷害它,而是自然、合理地使用它,去實現生命真正的價值——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多瞋眾生慈悲觀
“火燒功德林”這句話大家都聽過。瞋恨是根本煩惱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必須加以重視。
千萬不要以為瞋心只是一時之氣,發泄完就好了。所有的煩惱都有“增長廣大”的特點,若不加對治,會越來越容易生氣,且脾氣越發越大。
瞋恚心大致有三種:
非理瞋:無理取鬧,無事尋愁覓恨
順理瞋:生氣有理,理直氣更壯
諍論瞋:因辯駁真理而起諍論
瞋恚心重的眾生,要修慈悲觀。慈心產生的基礎,是同理心、同情心、惻隱之心。因此,可以通過從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關愛自己、慈悲自己開始修;
進一步,理解、同情、接納、慈悲親近的人;推而廣之,理解、同情、接納、慈悲關系比較疏遠的人;更高階的,能夠理解、同情、接納、慈悲與自己有怨的人;直至無怨親之別,能以慈悲心平等愛護一切眾生。
“慈悲沒有敵人”,內心多一分慈悲,就少一分瞋恨;少一分敵對,就多一分安寧。
多散眾生數息觀
散,指散亂、掉舉,心靜不下。佛教中,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我們的心念,四處攀緣,變化無常。若散心重,沒有定力,別說修行、調心,哪怕世間的成就,都難以達成。
散亂心重的人,須修數息觀。數息觀,也叫安那般那,簡稱安般法門,就是通過專注呼吸,數出入息的次數,幫助心安定下來。
這個方法之所以善巧,是因為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動。只要活著,就要呼吸,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數息來修行。
具體做法就是坐定之后,單純數出息,或單純數入息的次數,由一數到十,再由一數到十。心專于此,其他妄念就會逐漸平息。
聽上去簡單,但只有親自嘗試過,比如數息十分鐘,才知道內心的雜念究竟是多還是少。不可輕視,須多加練習。
愚癡眾生因緣觀
這里的愚癡,并不是平常所說的智障、癡呆,而是指無明,沒有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的智慧,邪知邪見,撥無因果,執斷常二邊等。
這樣的眾生,當修因緣觀,即“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順觀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逆觀,則是解脫還滅的因果。
多障眾生念佛觀
障,是指修行的障礙。若有人在學佛、修行的時候,身不健、事不順,種種逆境接二連三,障礙特別多,就是“多障”。
障礙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三類:
沉昏蔽塞障:昏沉瞌睡、障礙修行
惡念思惟障:心生惡念、犯戒毀戒
境界逼迫障:身心病苦、惡夢魔侵
障多的人,當修念佛觀。念佛,不僅僅是口里念佛號,心中還要觀佛的應身、報身、法身功德。
觀應身佛相好光明,對治沉昏蔽塞障:在應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隨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間白毫放光相,一心觀想,再次第遍觀其他諸相。
觀報身佛功德巍巍,對治惡念思惟障:念報身佛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圓照法界,常寂不動,普現色身利益,一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心中常思佛陀殊勝善法,因而生起悔心,自慚形穢,便能滅除一切惡念。
觀法身佛空寂無為,對治境界逼迫障: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空寂無為。既是無為,人、我二法緣起性空,別無作者、受者,又哪來的煩惱對境?
以上是“五停心觀”的簡單說明,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選擇修習的先后順序或組合不斷擺脫貪嗔癡三毒的侵擾,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是“調御丈夫”,就是能以“法藥”調伏眾生“心病”的“大醫王”,愿深陷無明煩惱病苦中的眾生都能得遇此“良醫”,調心治病獲得健康身心!
(來源:肇慶彼岸寺)
熱點資訊